
黑書(出書版)
作者:奧爾罕·帕慕克
更新時間:2024-05-10 06:40:18 [共17章]
最新:第 17 節
作者: [土] 奧爾罕·帕慕克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世紀文景
譯者: 李佳姍
出版年: 2024-1
頁數: 494
裝幀: 平裝
叢書: 奧爾罕·帕慕克作品系列
ISBN: 9787208185708
編輯手記
1.《黑書》是帕慕克融合通俗小說與嚴肅文學的又一次成功嘗試。寫於1990年,表面上是一個偵探小說,實際上卻是奠定了帕慕克寫作的一些基本主題:身份認同和雙重身份,東西方的文化融合和衝突,奧斯曼的歷史,以及伊斯坦布林城,等等。主人公漫步街頭,苦苦尋覓失蹤妻子的蹤跡,接踵而至的街頭景物,主人公腦海裡不斷湧現的回憶與苦苦思索,以及交替出現的專欄作家的專欄文字,共同編織了一幅絢麗多彩、質地繁複的敘事圖景。
2.與《我的名字叫紅》《白色城堡》虛構土耳其歷史故事不同的是,《黑書》著眼於現當代土耳其歷史,即1960—1980年代之間的土耳其。政治之演進、思潮之紛爭、理念之嬗變,都以極其戲劇化的方式在小說中得以呈現。小說塑造了一段活生生的歷史,一段當代人的歷史,因而在土耳其國內非常流行,也備受爭議。
3.《黑書》以極其宏闊的視角,包羅永珍的內容,推理小說式的結構,以及普魯斯特式的敘事質感,堪稱帕慕克最有野心的作品。
4.帕慕克的小說都有很強的形式感,具有幾何體般的美感,《黑書》在這方面也許是個極致。兩條線索平行發展,看似無關,卻有內在的聯絡,最終融匯在一起,完成一個推理小說的格局,而讀罷全書,會有一種得意而忘言之感,形式的東西慢慢退去,故事和意蘊讓人久久回味。
5.小說帶有極強的自傳色彩,參照作者的回憶性作品《伊斯坦布林》,會得到一些有趣的發現。
不要引用題詞,它們只會扼殺作品中的神秘!——阿德利
儘管扼殺神秘,殺死倡導神秘的假先知!——巴赫替
內容簡介
這是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又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出版於1990年。小說敘述了一個在伊斯坦布林土生土長的律師卡利普尋找失蹤妻子的故事。一個偵探小說式的開頭——妻子如夢失蹤,只留下一張字條,卡利普開始了搜尋,也就開始了在伊斯坦布林的街頭漫遊。他逐漸相信,如夢的出走與她的同父異母哥哥耶拉的失蹤有關,後者是知名的報紙專欄作家。他開始探尋耶拉文字背後的深層含義,探訪耶拉曾經到過的場所,甚至用耶拉的方式進行思考,最後他潛入耶拉的公寓,穿他的衣服,接他的電話,最後甚至能假扮他來寫作專欄。
這是小說的表層情節。而就像帕慕克在書中所言,故事背後自有其更深含義。卡利普對如夢和耶拉的追尋,似乎象徵著對某一終極理想的探尋和揭秘,這與書中一度討論的文字與意義之謎、面孔與意義之謎和耶拉專欄中宣稱的“救主將到來的”的理論,有著同樣的文化邏輯,因而也形成了一個多線平行的意義網路。與此同時,對自我本質的追問、自我與他人關係的思索,既透過小說本身的情節,又透過小說中耶拉專欄的文字,不斷地強化,瀰漫在整部小說中,由此又引發和連帶著對伊斯坦布林歷史和命運的敘述,更由此擴大到對東西方關係和本質的思索。
《黑書》是一部迷宮般敘事繁複的小說,而其主題也同樣呈現出意義的網路化格局。作者融情節、故事、歷史、虛構文字、自傳成分等於一爐,各種元素交叉並存,形式和主題都體現出強烈的帕式色彩和鮮明的原創性。這是一部偉大的小說,至少是有成為偉大小說的野心的作品。堪稱作者集大成的作品。
作者簡介
奧爾罕·帕慕克(Orhan Pamuk,1952- ),當代歐洲最傑出的小說家之一,享譽國際的土耳其文學巨擘。出生於伊斯坦布林,曾在伊斯坦布林科技大學主修建築。200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作品已經被譯為40多種語言出版。
《黑書》出版於1990年,是帕慕克寫作歷程中的一個旅程碑,該書在土耳其引起巨大爭議的同時,也廣受一般讀者喜愛,為他贏得了巨大的國際聲譽。1995年該書法文版獲得“法蘭西文化獎”。